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重点产业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9日
文号:赣府发〔2014〕2号 发文日期: 2014年01月10日
|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工业重点产业升级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工业结构轻型化、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产品特色化、生产低碳化、资源集约化发展,加快形成比较合理的江西特色工业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突出优势和特色,做强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光伏、食品等优势产业,做优铜、石化、钢铁、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做精钨、稀土、锂电等特色产业。
到2015年,工业重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产业达到10个,其中过5000亿元1个、过3000亿元2个、过2000亿元3个。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光伏、食品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引领江西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铜、石化、钢铁、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促进江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钨、稀土、锂电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做精做特。通过对产业分类定位,实行差异化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7年,力争实现“一个总量翻番,三个比重明显提升”:即工业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光伏、食品等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重点产业比重达到40%,优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昌九一体化等优先区域占比达到40%。
三、发展重点
(一)医药产业。
1.主要目标。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出发,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业和医疗器械业,积极推进化学制药业,借力突破生物技术制药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优势品种,加快形成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的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2017年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中药制造基地和医药流通中心,以及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2.区域布局。中药形成宜春特色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核心区和以南昌、赣州、抚州、鹰潭、吉安为重点的中药产业聚集区。化学药形成南昌化学制剂生产区域和景德镇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基地、抚州大输液特色生产基地。医疗器械以南昌为主、九江和宜春为辅,形成耗材类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生物技术药以抚州为主、南昌和吉安为辅,形成生物技术药产业聚集区。
3.发展方向和重点。中药业优先支持采用现代技术对江西传统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加快发展壮大优势品种;大力建设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扩大规范化种植规模;重点开展我省道地中药材及特色品种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炮制、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化学药业积极仿创专利即将到期的全球品牌畅销药物,突破优势大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关键生产技术,实施化学创新药物产业化;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剂型研发和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生物技术药业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抗毒素与抗血清领域,深度开发血浆原料;加强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等产品研发;重点扶持高附加值血液制品、生化制品系列新品种产业化开发。医疗器械业调整一次性输注器具、卫生材料、血细胞分析仪及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结构,积极仿制开发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开展医学影像、放射治疗、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研发,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
(二)电子信息产业。
1.主要目标。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加快由加工装配生产向研发制造转型,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系统集成能力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产业规模。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0亿元,2017年达到150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2.区域布局。重点在南昌、吉安、九江、赣州布局。南昌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数字视听、通信设备。吉安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数字视听、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九江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北斗导航终端、电子材料。赣州重点发展数字视听、新型电子元器件、LED应用及配套产品。
3.发展方向和重点。半导体照明业依托南昌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的品牌,充分发挥赣州LED荧光粉、吉安LED器件封装、宜春LED显示屏和九江节能灯生产基地的优势,做大做强半导体照明材料、装备制造、器件封装和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通信设备业重点发展手机整机制造,增强触摸屏、摄像头、数据线、耳机等配套产品竞争力,打造较为完整的通信终端产业链条;发展移动通信直放站天线、微型通信天线、射频同轴电缆、合路器和交换机等通信设备配套。数字视听业重点发展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高密度激光视盘机等整机产品,完善液晶显示器和显示模组、大尺寸平板显示屏、蓝光大容光盘和耳机等配套产品;发展车载数字视听系统、DVD播放器、数字音响、数字播放器及配套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加快培育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提升信息服务业总量。
(三)汽车产业。
1.主要目标。加强和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以突破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快整车扩能和新产品开发,扩大整车生产规模,优化整车产品结构,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企业,提高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能力和产业集中度。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0亿元、汽车产能突破100万辆,2017年达到115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2.区域布局。重点在南昌、景德镇、赣州布局。南昌加大轿车研发力度,重点发展轻型客车、轻型载货汽车、乘用车、新能源客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景德镇重点扩大微型汽车、高效节能发动机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乘用车。赣州加快引进国内外整车企业设立分厂,着力发展乘用车和城市公交车等。
3.发展方向和重点。整车业重点发展节能乘用车、轻型客车、轻型载货汽车、新能源客车和专用汽车,迅速壮大乘用车、客车生产规模;大力推动商务车创品牌、上规模、出特色、上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车及核心技术的成果产业化。零部件业以南昌小蓝、抚州金巢汽车零部件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和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优先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新型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加强与新车型及电动汽车配套,促进提升整车性能和配套能力。
(四)航空产业。
1.主要目标。依托研发环节的基础优势和骨干企业实力,做大做强制造环节,延伸运营和服务环节,大力发展通航产业,形成整机设计制造、航空设备、航空材料、大部件、国际合作与转包、试飞及其它航空配套产业等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加速我省航空产业发展。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2017年达到800亿元,着力建设南昌航空城和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国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研发生产和航空转包制造重要基地,以及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核心基地。
2.区域布局。重点在南昌、景德镇布局。南昌重点开展大飞机、教练机研制,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航空产业集群。景德镇重点发展直升机制造和通用航空产业,打造全国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航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直升机、教练机等通用航空制造业,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航空转包制造,进一步提高我省航空装备制造业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航空运营及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飞行服务;加快培育通用航空维修产业及航空服务业,推动建设航空产品交易平台、构建航空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五)光伏产业。
1.主要目标。依托我省现有产业规模优势,重点发展低耗能硅料技术、高效切割技术、硅粉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强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关键配套材料研发,大力发展光伏系统集成应用,着重提高光电转换率,降低能耗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2017年达到1500亿元,建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
2.区域布局。打造以新余为核心区,上饶、九江为集聚区的“一核两区”产业布局。新余重点发展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等核心产品,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上饶、九江重点发展中下游垂直一体化产品,形成以硅片、电池及组件为主的产业集群。
3.发展方向和重点。硅料业加快消化吸收提升改良西门子法工艺技术,重点发展低耗能硅料技术,积极探索硅烷法、流化床法、冶金法等其它节能环保生产工艺。硅片业加强对熔铸、剖锭及切割工艺等关键技术再创新,提高熔锭容量,降低硅片厚度,减少硅料损耗,提高切片成品率,降低硅片生产成本。电池组件业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和封装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发展单位耗能低、耗材少、效率高的太阳电池及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业联合开发系统集成产品和服务,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设计软件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适用的光伏系统优化设计技术,重点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系统集成及应用环节。
(六)食品产业。
1.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产业服务体系,构建“种植养殖基地—加工制造—包装配套—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重点扶大扶强龙头企业,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特色食品比重,提升产业的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壮大总量、提升质量。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2017年达到5000亿元,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2.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在全省形成“七大产业带”格局,即: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带;环鄱阳湖区域生猪、家禽等畜禽加工产业带;赣中、赣东北等油料主产区域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带;赣中南地区特香型白酒酿造产业带;南昌等地饮料制造产业带;赣南等特色优势果蔬产区果蔬深加工产业带;环鄱阳湖和赣中南地区水产品加工产业带;赣东北、赣西北、赣中、赣南等优势产茶区茶叶及深加工产业带。
3.发展方向和重点。粮油加工业提高以稻米为主的精深加工能力,发展各种小包装优质大米、江西米粉、高纯度米蛋白、淀粉糖、维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利用稻壳发展生物质能源、稻壳灰深度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山茶油、菜籽油、米糠油、小麻油等特色油脂产品。水产品加工业提升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鱼糜、虾类、风味鱼等加工制品规模,扩大烤鳗、小龙虾水产品出口。肉禽制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冷鲜肉、分割肉和各式肉禽制品、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酒类酿造业发挥我省“特香型”白酒的优势,扩大传统固态发酵优质名牌白酒产量,改善和提高名优白酒质量及风味,大力开拓省外市场;发展特色化、个性化、小型化、新鲜化的高、中档啤酒。
(七)铜产业。
1.主要目标。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铜冶炼、加工整体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铜原料、铜产品、铜消费的相互支撑体系,重点发展铜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2017年达到600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和铜产品加工基地。
2.区域布局。以鹰潭为中心,南昌、上饶和吉安为重点展开产业布局。鹰潭重点培育铜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进一步加快世界铜都建设步伐。南昌以高新产品研发为主导,大力建设铜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上饶、吉安、赣州、抚州以铜材深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铜加工产业基地和配套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构建以电子信息、高端电线电缆、水暖卫浴、汽车船舶装备、家电家居等应用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覆铜板用电解铜箔、电子产品用轧制铜箔;发展特高压输变电用铜产品、微电机用漆包线、铁路电气化接触线等高端电线电缆产品;发展和开拓船用冷凝管、核电及风电热交换用管;发展建筑用水管、装饰等铜产品。
(八)石化产业。
1.主要目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石油化工、有机硅、盐化工、氟化工产业链,做大做优特色化工产品,实现生产低碳化,提升发展质量,构建上下游产业配套、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格局。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2017年达到5000亿元,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化工生产基地。
2.区域布局。九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机硅产业。乐平、万年重点发展氟盐精细化工产业。新干、樟树重点发展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兴国、会昌重点发展氟化工、盐化工产业。贵溪重点发展磷硫化工产业。
3.发展方向和重点。石油化工业大力发展芳烃等炼油深加工产品。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原油加工为龙头,配套建设苯乙烯、大型芳烃装置,采用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相关下游产业发展,延伸石化产业链。有机硅业以有机硅单体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氟硅结合五条路径为重点的深加工产品,加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盐化工业大力发展氯和氢深加工系列产品、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构建岩盐、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农药化工、生物化工延伸的主导产业链,重点发展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法烧碱、AC发泡剂、氯化亚砜、环氧氯丙烷、三氯吡啶酚钠、氯甲基吡啶等产品。氟化工业发挥萤石资源优势,构建萤石、氟化氢、氟代烷烃、含氟单体、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的主导产业链,开发和引进磷肥副产氟硅酸制氢氟酸技术、新型ODS(氯氟烃制冷剂)替代品开发技术、含氟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等一批产业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氟树脂、氟塑料、氟橡胶、含氟膜材料、含氟电子化学品。
(九)钢铁产业。
1.主要目标。切实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装备升级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着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我省钢铁产业优化升级。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2017年达到3000亿元,打造一批全国有知名度的钢铁优势产品,以及国内有影响力的粉末冶金产业基地。
2.区域布局。重点在九江、新余、南昌、萍乡布局。九江着力打造千万吨级的沿江新型钢铁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钢铁产业优化布局的重点区域。新余着力打造千亿元级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区域。萍乡积极发展金属新材料和粉末冶金新材料,构建粉末冶金先进制造产业链,成为全省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区域。南昌重点开发高性能弹簧钢、齿轮钢和轴承钢,打造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重点发展宽幅冷热轧薄板,延伸汽车、家电用钢产业链;发展4米以上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发展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合金无缝钢管,延伸高压锅炉等压力容器用钢产业链;发展特种钢材,延伸汽车、机械装备用钢产业链;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及铝包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发展无取向硅钢、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延伸输变电、电机、家电用钢产业链。
(十)纺织产业。
1.主要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品结构,扶持发展市场潜力大且具有较大成长性的特色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发展服装创意产业,改造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针织、粘胶纤维及棉纺产业,扩大纺织服装业在全国的比重,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做优我省纺织产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2017年达到3200亿元,其中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7%,成为国内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2.区域布局。南昌重点发展针织服装、高档纱线、休闲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九江重点发展羽绒服装、粘胶短纤、特种纱线、丝绸家纺。宜春重点发展新型纱线、产业用纺织品和苎麻系列产品。新余重点发展麻艺家纺、布艺家纺和高档缝纫线。
3.发展方向和重点。服装业着力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和加工制作水平,重点发展羽绒服装、针织服装、女性服饰以及西裤四大类产品,引导发展职业装、户外服装及少男少女装,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提升服装出口原创设计比重。棉纺织业重点发展高档纱线、休闲面料,大力推广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织造技术和高效短流程及少水或无水印染技术,开发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混纺面料。针织业重点提高针织面料档次和针织服装设计含量,开发高档绒类、弹性、功能性面料以及功能化针织品、针织时装、针织内衣等产品。化纤业重点发展粘胶短纤和产业用纺织品,粘胶短纤以高性能纤维、超仿真功能纤维为重点;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全盛革及服装衬布等六大类产品。特色家纺业重点发展苎麻、丝绸家纺,麻艺家纺着力开发纯麻面料、麻棉混纺面料、麻棉服装、麻艺床上用品等系列产品;丝绸家纺着力开发涵盖时装、家居服、丝巾、饰品、蚕丝被的丝绸系列产品。
(十一)建材产业。
1.主要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新材料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性能,重点发展水泥、陶瓷、玻璃和新型建材,改变以低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0亿元,2017年达到2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陶瓷制造和品牌聚集中心、现代新型建材制造中心和新型建材开发中心。
2.区域布局。重点在九江、上饶、赣州、宜春、萍乡布局。在上饶、赣州、瑞昌、永丰等石灰石资源富集地区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示范基地,在萍乡建成玻璃生产加工和工业陶瓷生产基地,在高安建成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在九江、上犹建成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3.发展方向和重点。水泥业重点发展大型及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加快向水泥制品、混凝土延伸。陶瓷业重点发展高技术陶瓷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复合陶瓷材料、梯度功能材料和高温结构陶瓷、纳米抗菌和远红外陶瓷粉体、无公害陶瓷装饰材料、替代金属的陶瓷制品。玻璃业向特种玻璃、玻纤制品和复合材料延伸,重点发展夹层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ITO导电膜玻璃、玻璃纤维与低辐射玻璃。新型建材业重点发展植草路面砖、塑料金属复合管、空气净化建材、保健抗菌建材、灭菌健康生产陶瓷、电磁屏蔽材料,调光、调温材料等新型建材。
(十二)钨产业。
1.主要目标。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走“少、优、精、特、强”道路,提高钨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钨深加工、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进一步做精做特我省钨产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2017年达到600亿元,形成一批钨产业知名品牌,建成全国重要的钨新材料产业基地。
2.区域布局。以赣州、九江、南昌为重点开展产业布局。赣州以赣州经开区为龙头,赣州高新区、大余工业园、南康工业园、上犹工业园、崇义县工业小区等园区为支撑,重点发展钨资源开采、冶炼及精深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九江重点发展钨精深加工。南昌着力打造钨产业研发平台。
3.发展方向和重点。资源和矿山开采业积极开展钨资源战略找矿工作,打击乱采滥挖、非法开采行为,健全钨废料回收利用体系,研究开发回收和二次利用技术,提高矿山采选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钨冶炼业限制初级产品仲钨酸铵生产,重点开发多种晶形(单晶、复晶、球形等)和超细仲钨酸铵、超细粒、纳米和超粗级钨粉碳化钨粉,开发封闭式钨湿法冶炼流程,开发中低品位钨精矿制备高纯仲钨酸铵技术。钨深加工业重点向钨型材、高性能硬质合金及硬面材料、数控涂层刀具钻具等应用领域延伸。
(十三)稀土产业。
1.主要目标。进一步规范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提高资源聚集度,建立健全稀土废料回收利用体系,严格控制并整合冶炼分离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发展稀土精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2017年达到500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2.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赣州市。赣州经开区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和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新型光源材料;赣州高新区、龙南经开区、沙河工业园(水西有色基地)、定南工业园重点发展稀土精深加工产品。
3.发展方向和重点。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储氢材料、钇锆陶瓷、钇基合金、催化材料、抛光材料、特种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链向稀土永磁电机、风力发电机组、照明电器、显示器、储氢电池、稀土铝和铜合金、稀土合金零部件、电动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稀土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器件等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延伸;积极发展配套的表面精饰、专业机械加工、五金及模具加工。
(十四)锂电产业。
1.主要目标。充分利用锂资源和锂电材料加工优势,加快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力争在提取锂及深加工、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三大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2017年达到500亿元,建成国家级锂云母综合利用加工基地、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2.区域布局。宜春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平台,重点发展原材料及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新余按照“掌控上游、突破中游、集聚下游”的发展路径,重点发展碳酸锂和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赣州重点发展动力锂电池。
3.发展方向和重点。锂原料业大力提高锂矿石的资源综合利用,改进创新锂矿石提取碳酸锂技术。碳酸锂业重点扶持从工业级碳酸锂、工业级氢氧化锂等基础锂产品向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氯化锂、电池级氢氧化锂、高纯碳酸锂、电池级金属锂等高端锂产品延伸。锂电池材料业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正极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扶持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投资生产隔膜、电解液等项目。锂电池业重点扶持锂电池企业丰富产品系列,不断做大生产规模;扶持对大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批量生产。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环节,对工业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因产施策。对重点扶持做强产业,集中资源、集中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满足和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其做大总量和增强实力。对重点扶持做优产业,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搬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先安排实施技术改造重大专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其优化结构和增强竞争力。对重点扶持做精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加强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其做优产品和做精做特。
(二)加强配套服务。引导鼓励省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产钢铁、水泥等产品,支持帮助省产优质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及省产药品进入基本药物增补品种遴选目录。充分发挥各类项目推进平台作用,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融资需求。加大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力度,加快工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作用。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加强资源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
(三)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省级统筹,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支持各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服务,主动对接,形成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选择支持一批市、县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各地发挥特色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加快形成“一县一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加强行业协调,发挥行业部门、协会和产业联盟作用,强化行业指导服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促进产业科学安全发展。
(四)加强实施保障。发挥工业强省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生产要素保障,优先满足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要素需求。各市、县(区)要建立完善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积极协调企业在财税、融资、用工、技术进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工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重点支持1-2个重点产业,重点支持实施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加强监督检查,将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