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11年连续5次建议推进公车改革
郑学定伸出右手,与记者有力地相握,顿几下。就在1分钟前,他回答了这次采访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这么坚持?
其时他正走向自己的座驾——一辆七八成新的尼桑轿车,听到提问停下脚步,两道剑眉微蹙。“讲最近的一件事吧。”他说,“事关一位老教师……”
讲着讲着,他的嘴唇开始抖动,眼眶开始有些泛红。正如他自己所说,谈起这些人和事,他会不由地有些激动。“都50岁的人了,我不会再那么天真,可是……”
可是什么呢?
11年五提公车改革议案或建议
前几天,在采访有关小学生提议给公务用车挂红色车牌的新闻时,记者遇到了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公车改革,你一定得去采访一下郑学定代表。”她说。
翻检历年深圳市人大会议资料,记者发现,从2003年在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我市公务用车改革步伐的议案》开始,到今年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关于加快推动我市公务车改革的建议》,针对本市公车改革问题,不算联署的,郑学定已经五提议案或建议,时间跨度长达11年。
一早给郑学定打电话约访,他正在龙岗拜访客户。晚上7时,他发来短信:“刚回到家。”稍后记者得知,身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也是连任三届的市人大代表,一边忙着自己的营生,一边忙着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他的工作常态。
拨通电话,那头传来带江西口音的普通话。聊不尽兴,记者提议翌日见面再聊。他“嗯”了几秒钟,说:“约在人民大厦吧,我正好明早要去那儿办点事。”看来,这位高级会计师在时间的使用上,真是算计到了家。
翌日一早,记者提前几分钟来到大厦大堂。哪个是郑学定呢?刚要打手机,一位身着银灰色西服上衣的中年男士出电梯匆匆而来,看记者点头,他笑了:“我是郑学定。”
10年前他也曾“公车”私用
坐在大堂一侧的沙发上,打开话匣。“就从2003年第一次提公车改革的议案开始说吧。”他拨下手中白色苹果手机的震动开关,将手机扔在沙发里端。
在2003年之前,郑学定并没有特别地感到公车改革的重要与紧迫。1991年,这位会计学硕士告别江西财经大学讲坛进入深圳市财政局,当了一名主任科员。一年后,他被派往半官方的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1998年当选协会秘书长,着手推进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那个时候,人们对公车的感觉还是习以为常。”郑学定说。单位里的人出门坐公车,不光在公务人员心中,在老百姓眼里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
即便是在市注协这个不领财政一分拨款的社团机构里,也有一台用会费购置的“公务用车”。郑学定回忆了当时的用车方式:上班时间,这台车由专职司机来开,用于人员出门办事,还有就是到机场、火车站等地迎来送往;下班时间,则是由秘书长自由使用了。
“实话实说,当时我也是开着这台车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双休日里和老婆孩子或朋友一起出去玩,也开。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虽然,按严格意义来说,只有财政养着的才是“公车”,但协会的车毕竟不是个人的车。郑学定认为,他对待协会这台车的态度,也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各机关公务员对待“公车”的普遍态度。
“或许,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还是这样的态度。”他说。
“要改革必须先革自己的命”
2000年,郑学定成为深圳市第三届人大代表。作为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委员,他密切关注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一组数据刺痛了他的眼:据估计,仅由市级财政负担的公务用车就达7000多辆,如果按每辆25万元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价格来计算,此项购车支出就达17.5亿余元;另外,2003年一年内,仅市财政局行财处负担的车辆经费就达5283万元。
“这当然是非常保守的估计,并不包括各区及市级其他口径的数字。”郑学定说,“如果将区财政所负担的公务用车数字加进来,金额要多出好几倍。”
“屁股底下一座楼!”老百姓开始对愈演愈烈的公车消费发出强烈的讥讽。郑学定总结出公务用车存在的四大问题:“超编配车、超标配车、公车私用、财政负担沉重。”
2003年2月,他毫不犹豫地向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议案,建议尽快出台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彻底取消公务用车。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议案中,郑学定用的指称是“我们”——“改革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要改革必须先革自己的命。在公务用车改革上,我们是不是先从自己做起,抛开自身的利益,为社会做一件有益的事情。”
议案得到冯治军等11名人大代表的联署。议案中提出的建议包括:“争取在2004年前完成此项改革”;“不能因取消公务用车而加大用车补贴,从而加大改革成本,人为制造改革障碍”;“从现在开始不再为车辆定编制、给经费”。
郑学定说,在深圳,有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在关注公车改革,吴立民、杨立勋、刘鲁鱼、杨剑昌、肖幼美等,都曾先后向人大提出过相关议案或建议。
事实证明,这件议案提得适当其时。此前数天,十六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稳妥地进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改革工作”。4个月后,广东省纪委、监察厅要求全省积极启动和推动公车改革。
2003年7月,深圳市体改办对议案作出回应。一位负责人表示,已对市直机关公车数量及开支进行普查,并撰写了公车货币化改革调研报告和试点方案,上报市政府,“目前车改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报告及方案透露,深圳市已将7500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公车纳入各类定编管理,共涉及小汽车4.3万余辆,改革启动后,公车将全部拍卖,公务员外出办事将给予合理补贴。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为什么公车改革如此之难?”
大堂里人来人往,放在沙发上的白色苹果手机不停地震动着,郑学定全神贯注,沉浸在回忆和思考中。
“听说你被媒体评为市人大代表中的四大‘炮手’之一?”记者问。
“嗨,他们是说我敢讲一些真话。”他说。
在那届人大代表的最后一年任期里,这位“明星代表”把“炮口”的瞄准镜移向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问题和东部黄金海岸保护问题,一轰一个准,皆被列为大会议案,受到重视。
市四届人大,他连任人大代表。
那段时间连续传出的深圳公车改革消息,让他颇为乐观——2004年6月,深圳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9月,有市内媒体报道说,领导小组下设的“车改办”正在抓紧制定发放补贴、公车拍卖等7个相关配套文件;11月,一家省内媒体引述车改办人员的话说,即将进行的深圳车改“不搞试点,基本都推行”……
2005年中,车改办甚至拟出了《深圳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然而之后,便再也没有车改的消息了。
像一曲激越的交响乐,正要展开高潮的乐章时,却戛然而止!
郑学定绝不想半途而废。2006年2月,他向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对公车改革的意见,直问“为什么我市公务车改革如此之难?”
“那时候,周边的东莞、惠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深圳凭什么慢吞吞?”他告诉记者,深圳本是在全国最早开展公车改革探索的城市之一,如今却滞后。
“当时真是有些怒了!”说到这些,郑学定的手明显有些发抖,一双大眼瞪了起来。
那一年,他离开了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的职位,担任了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转年,当郑学定再次就公车改革提出呼吁实施的建议后,深圳市发改局给出了答复:公车改革时机、条件都不成熟,不适合改革。郑学定毫不留情地在回复函上“不满意”一栏打了勾。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通常代表们很少有直接打‘不满意’的。因为得到一个‘不满意’评价,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部门的政绩考核。”一位前任人大代表告诉记者。
发改局专门派员来做进一步沟通。当得知所谓的“条件不成熟”指的是“国内一些试点并不成功,无法借鉴”时,郑学定大声说:“我还是不满意!”
这是人大代表对当年548件建议办理答复的评价中,仅有的5件“不满意”之一。
“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
“建议了这么多年,深圳的公车改革还是推动不了,灰心不灰心?”记者接着问。
他把“灰心”念叨了几遍,苦笑着摇头,马上又敛容道:“如果我真的灰心了,就会干脆利落地离开!”
沉默了两年后,2010年郑学定又一次把公车改革建议提交到人大会议。没有“加快”,也没有“再次”,题目是简简单单的《关于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仿佛一切重新开始。
内文列出建议三条:“尽快出台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取消公务用车”;“特殊部门如公检法,应保留公务车,但要在车上注明是‘公务车’,并且严格管理,少数高级领导干部可保留公务用车”;“鉴于目前公务员收入已较高,不宜在公车改革时再发车辆补贴,但可考虑一次性给公务员购买私家车补贴,现在的公务车一律公开拍卖”。
与7年前的那三条建议相比,“新三条”明显更加务实。
这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儿,让郑学定不可避免地成为某些人眼中“不受欢迎的人”。一次他回到江西财大开讲座,惊讶地发现有些微词竟传到了母校领导的耳朵里——“你们学校出来的那个郑学定啊……”
“我就是想不明白了。”郑学定说,“现在一般的打工仔都可以买辆车了,公务员的工资不少,为什么就非得开公车才行?”
当然,情况也不全是这样。一次人大会议结束,一位处长和他一同走出会议室,转头笑说:“老郑,公车改革说得好,我支持!”还有一次,一位市领导在听了他对有关问题的反映后,说:“学定,我也是路遇不平一声吼的人,我们一起努力!”……
从这里,他看到了希望。“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不就是为老百姓说几句真话,督促政府做点实事吗?”
2012年8月,深圳市首次公开“三公经费”,市本级已公布的公务车购置和运行费用共计4.68亿元,占“三公经费”的74.88%。数据让郑学定决心更加坚定。
在今年1月举行的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再次提交了加快推动我市公务车改革的建议。“这是我们第四次提交建议或议案要求进行公车改革了。”他感慨地写道。
他少写了一次。记者短信订正2010年有否提出建议,他查了一下,发来回信:“我都忘了。同一事项三届共提了五次,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想象!”
……
“他是一个较真的人!”
“关键时候,总得发出一点自己的力量。”站在停车场上,郑学定对记者说。
最近的事,有关一位老教师。20几年前,这位老教师被市教育局派到一家下属企业做清算工作,处理债权债务问题,后来到了退休年龄,社保却没有着落,他找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无法,他到人大来找“敢讲真话的郑学定代表”。
郑学定刚好开完会下台阶,迎面老人一跛一跛地,在老伴的搀扶下,挪过来了。“您是郑学定代表吗?”见郑学定点头,两位老人当即下跪陈情。慌得郑学定连忙将两位老人搀起来。
“老人都70岁了,向我这样一个子侄辈行大礼,他们该是受了怎样的委屈!”郑学定喉咙有些发哽。
他侧面了解了一下,得知老人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所述属实,便和肖幼美等代表一起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力,约见市教育局局长。
“没想到,局长没来,派来几个处长。”赶上市长许勤前来参加人大分组讨论,郑学定便响亮地放了一“炮”——
“的确,这个事情可能不是在本届领导任内发生,但这不能成为推脱不作为的理由啊。政府部门各级官员不能把老百姓的疾苦当凉茶!”
一顿炮轰后,郑学定感到的却是心酸。“只有得到大领导重视了、批示了,下面的人才会动起来,把这个问题解决。这正常吗?”他说。
一年多前的那个秋天,他在网上读到易中天的一篇博客文章《改革是没有任期的》,陡然回想起自己在母校求学、教书的那段时光。“社会很宽容,学术很活跃,人的思想积极向上,整个社会充满希望。”
那可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激起青春飞扬,一个来自赣州定南的客家小伙,投身到一代会计学名家裘宗舜的门下,求知若渴。经30年岁月洗礼,当年弱冠青年,而今黑发中已多见根根银丝。
最新一次有关公车改革的建议还未有部门答复。郑学定说:“今年公车改革推动不起来,明年我还要提建议。”
采访中,不少认识郑学定的人都说,他可是一个较真的人!
“多一声呐喊,总比保持沉默好。可能结果会让你失望,但我们需要传递一种声音,声音就是力量。”在自己的实名微博里,郑学定如此写道。
记者站定,看着郑学定拉门进车,然后踩离合、挂挡、踩油门,转动方向盘,提速而行。
来源:深圳特区报